2009-06-03
国企遭遇跨国投行金融衍生品“圈套”
因为次贷危机的发生,曾经充满耀眼光环的金融衍生品还原了投机的本来面目。在全球金融危机波及面越来越广的背景下,国内不少企业正面临一场由投资金融衍生品带来的“灾难”。西方投行在香港炮制的那些衍生品圈套,将一个个送上门的中国企业轮番放倒。 2008年[url=*news.xinhuanet.*/fortune/2009-01/19/content_10680634.htm]东方航空[/url]、[url=*news.xinhuanet.*/fortune/2009-04/17/content_11198545.htm]中国国航[/url]、中国远洋等企业投资亏损合计上百亿元,国资委初步统计23家央企亏损高达数百亿元。其中单东航衍生品亏损就高达62亿元,几乎是其2008年全部的利润。多家国企曝光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巨亏之后,国资委开始全面清查。 不仅仅是企业,国内一部分“先富起来”的人群,也成为这些金融衍生品的“圈套”对象。金融衍生品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引众多投资者不惜投入巨额资金,又带来巨额亏损? 2002年,刚刚毕业的穆斯塔克·卡帕斯(Mushtaq Kapasi)受到美国Allen & Overy律师事务所重用,被派往香港从事律师工作,由于他拥有数学学位,于是一些金融衍生品的专家找到他,让他把他们手中的产品翻译成英语法律文本,以便对外销售。刚刚开始了解衍生品的时候,穆斯塔克·卡帕斯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,自己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。 但一年多以后,长时间的接触让他明白这种东西的设计为何如此复杂迷人,实际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,让根本就弄不懂产品的投资人乖乖入彀,然后再以所谓市场规则堂堂正正地对他们进行掠夺。 [color=#000000] 深南电险遭破产 交易紧急“刹车”[/color] 在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中国企业中,最幸运的当属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深南电”)。 2008年10月下旬,证监会的一份通知“紧急”叫停了深南电与高盛(Goldman Sachs)一家子公司签署的两份石油衍生品对冲合约,称深南电未曾恰当对上述合约予以披露,且不符合决策程序,合约不合法。 证监会发出这一通知之际,油价已跌至每桶70美元以下。按照此前双方签订的合约,若此时油价继续下跌,深南电将必须开始向高盛子公司支付巨额资金。 事情缘于2008年3月,高盛旗下的商品交易公司杰润(J.Aron)公司找上了深南电,与他们签订了一纸合约,为他们做480万桶头寸“套期保值”。 这家发电公司全年发电耗油约为629万桶,做了套期保值之后,如果未来国际油价大涨,他们可以通过卖出“套期保值”合约创造的盈利来弥补石油涨价带来的购买成本,从本意上来讲,是为了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,但在国际投行的手里,却玩成了一场刺激的赌局。 合约规定,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,当国际油价在63.5美元/桶以上的时候,杰润公司每月向深南电支付30万美元;当国际油价低于63.5美元/桶却高于62美元/桶时,杰润公司每月向深南电支付(浮动价-62美元/桶)×20万美元。但在油价低于62美元的时候,深南电则需向杰润公司支付(62美元/桶-浮动价)×40万桶等额的美元。 双方签约当天,国际油价是106.81美元/桶,当时杰润的东家———高盛公司已经抛出报告称,原油均价将在2008年涨至141美元/桶。 |